教育部考试中心杨卓同志主持完成了国家教育考试科研规划项目2017年度重点课题“职前语文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研究(GJK2017019)”。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徐鹏、郑桂华、杨宏博、冯加根、鱼杰、周杭漪、鲍恒超、朱婷、路宇轩。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课题梳理了三十年以来我国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研究文献,深入研读国家关于语文教师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要求的相关,结合中小学教师资格的考试实践,进行了大量的访谈、研究。
研制了针对中学学段的《职前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框架》。包括四个一级能力指标(语文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施能力和语文教学评价能力),下设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
利用这一指标体系,课题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其落实为命题实践,作为考试大纲的细化完善,升考试的科学性和考查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为更好地遴选优秀人才进入语文教师队伍服务。在两年来近百万考生参加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考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课题还重点就2018年下半年的语文试卷中四个一级能力指标的评价效果进行了分析,各项数据指标良好。二是基于这一指标体系研制了测试试卷,对五所师范院校的1000余名语文师范生进行了系统的能力评价。并基于测试结果和访谈、问卷等,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职前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师范院校的语文师范教育提出改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方法用于搜集、整理、分析、总结近三十年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研究的文献,以及党和国家对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文件,为《职前语文教师能力框架》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2. 统计分析法
利用SPSS、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经典测量理论)、IRT(Item Response Theory,项目反应理论)方法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及系统对考试数据等进行科学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提供科学依据。
3.试卷测量法
基于《框架》命制测试试卷,对五所师范院校的一千余名语文师范生展开测试,进一步验证课题的成果,评估职前语文教师能力现状。
4.访谈法
采取座谈会、研讨会和单独访谈的形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省份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人员、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人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研究人员、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等进行访谈。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课题研究以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三十年以来关于“教师能力”特别是以“语文教师能力”的文献按照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类研究。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关于语文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末——探索语文能力构成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大部分研究是基于作者的主观经验,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的研究。第二阶段:2000~2010年——新课改背景下开始关注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一阶段对语文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涌现,能力划分开始细化和深入,逐步关注语文学科特点。但能力分类仍不够完善,在研究方法上,也仍以理论研究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能力研究日益细化。研究者开始尝试搭建语文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理论触角更为深入和细化,研究焦点更贴近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研究方法上也出现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趋势。
(2)关于语文教师能力研究具有两个主要趋势:一是从理论研究走向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举。二是研究日益关注不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构成,逐渐深入、细化。
(3)目前国内关于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整体上仍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或多局限在有限教学案例和较小范围的语文教师群体个案,亟需更大规模的、以及更丰富的量化数据作为理论的支撑、补充和完善。 二是目前大部分研究依然停留在简单理论框架的层面,尚缺乏立体、细化的能力框架。
2. 课题基于对文献的研究,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与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初、高中)考试大纲等文件;加上对职前语文教师、教师培养机构和研究者的大量访谈、观摩、调研和研究,研制了面向中学学段(初、高中)职前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框架。该框架涵盖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其中4个一级能力指标分别是:语文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施能力、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1)语文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指职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在特定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构建、提取和运用能力。主要涵盖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知识运用、表达知识运用、课程与教学知识运用四个方面(表1)。
表1 语文教学知识运用能力维度具体指标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语言知识运用 |
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知识。 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了解学生学习语言的重点与难点。 |
阅读知识运用 |
了解国内外文学发展概况,熟悉重要作家作品及其风格特征。 熟知不同类型文本的特点与功能,能运用相关知识和策略解读文本。 运用文学理论指导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学生需求,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
表达知识运用 |
掌握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的目的、功能、策略等相关知识。 熟悉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的过程,能针对特定目的流畅表达。 了解学生在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把握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
课程与教学 知识运用 |
在教学中渗透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落实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目标。 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熟知语文学习任务群,了解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学业质量表现水平。 熟悉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方式,选文和学习活动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教材。 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在具体教学中恰当运用。 |
(2)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指职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步骤、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主要涵盖进行教学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与内容设计、学习支持、教学方案呈现五个方面(表2)。
表2 语文教学设计能力维度具体指标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教材分析 |
把握教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核心的学习价值。 运用语言、文学、写作等相关知识,解析教学内容,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
学情分析 |
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诊断并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和学生语文水平,分析学生在阅读、写作等领域中的学习重难点,确定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点。 |
学习目标与内容设计 |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具体、明确地陈述学习目标,以及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条件、过程和方法,体现学习的重难点。 确定适宜的学习内容,设计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学习目标。 |
学习支持 |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设计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落实学习重点。 了解语文学习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学习资源。 |
教学方案呈现 |
熟知教学方案的内容结构,能在规定时间内编制规范的教学方案。 整合核心学习内容,紧扣学习重难点,设计有序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
(3)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语文教学实施能力指职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围绕特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能力。主要涵盖运用教学策略、使用教学资源、生成学习内容三个方面(表3)。
表3 语文教学实施能力维度具体指标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学习活动组织 |
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创设学科认知、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开展多样化的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建构语文学习共同体。 |
教学策略运用 |
根据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情况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学习。 |
教学资源使用 |
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 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学习内容生成 |
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反馈,适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步骤和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表现转化为新的学习内容。 |
(4)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语文教学评价能力指职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反馈和归纳、以及进行自我反思改进的能力。主要涵盖进行学习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表4)。
表4 语文教学评价能力维度具体指标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学习评价 |
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理念,熟知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常用评价方式及其特点。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记录学生真实、完整的学习状态,恰当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运用学习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等功能,运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特点和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等开展学习评价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自身语文学习状况,学会自我监控和管理。 |
课堂教学评价 |
掌握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能够运用到不同课例的评价活动中。 评析课例的优点和缺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教学反思 |
借助课堂观察、教育叙事、调查访谈等方式反思教学,提炼教学经验与问题,探索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根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案,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
3. 课题研究的实践目标之一就是将能力框架落实为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的命题,优化命题思路,指导命题实践。2018年以来的语文学科命题,已经与上述能力框架逐渐深入结合。课题组对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试卷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全面应用了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框架进行命题实践后,试卷质量表现良好。试卷总体测量信度属中上水平,分测验对于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制试卷的赋分意图基本一致,能力指标通过命题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2)能力框架的四个一级指标所占的比重和题量设置都比较合理,说明其适用于大规模考试进行测评。
(3)能力框架的四个模块都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信度,能够比较有效地区分职前语文教师的能力水平。
4. 课题组基于能力框架,单独研制了一套职前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试卷,并用以对五所师范院校的1000余名职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评价。测试试卷以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为切入点,指向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进而指向不同的能力指标。其研制目的有:将能力框架转化为可直接用于评价职前语文教师能力的工具;对不同职前语文教师群体的能力进行评价;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的考试结果进行对比印证;观测师范生不同群体、以及同一群体在不同学习阶段能力水平的变化。
这一部分的研究结论如下:
(1) 被试群体具备初步的语文教学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首先教师教育课程对职前语文教师积累学科知识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修读课程的数量与学科知识的积累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其次女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比男生更好。但在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题中,男女生得分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在其他能力领域,男女生水平接近。
(2)被试群体的能力结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职前语文教师对部分重要的学科知识识记不够准确,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第二,职前语文教师对某些具体学科知识(如教学评价和教学策略)不够熟悉,暂时停留在概念化、原理化的阶段(如课堂气氛、学习状态),无法与教学情境匹配运用;第三,职前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中包含的理念、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形成“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对语文学科内容并未建构起理念层面的清晰取向;第四,职前语文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方法知识、情境知识和学生知识来解决“虚拟”教学情境中的语文教学问题,但在“虚拟”教学情境中运用得还不够灵活,不能与具体学科知识自然融合。
(二)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教育课程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职前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积累。在教师教育界似乎有一种想当然的观念,职前教师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学科知识,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对学科知识缺乏应有的关注,掩饰了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的潜在困难。从教学能力测试结果来看,职前语文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储备依然不足。课题组发现,职前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有限的学科知识储备容易导致职前语文教师倾向于模仿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只能肤浅地传递学科知识。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关注学科知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影响。二是增设基于具体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课程。职前教师容易将教学看作一个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简单过程,他们对教学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对教师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考虑到语文教学能力转化的复杂过程,倡导职前语文教师积累学科知识当然只是转化过程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引导职前语文教师理解并呈现具体学科内容。从本次研究发现来看,职前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与具体学科内容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教学具体学科内容,其教学方法知识可能获得较大的发展。三是充分运用语文教育案例开展情境学习。职前语文教师往往倾向于“情境学习”带来的收获和体验。因此,教师教育者应该关注职前语文教师依赖情境的学习特点。能够提供语文教学情境的莫过于鲜活的教学案例,因此,课题组建议教师教育者适当融入“案例教学法”,引导职前语文教师深入理解与教学实践相关的教学知识。
三、成果与影响
(一)理论成果
1.课题提出的《职前语文教师能力框架》是原创的、立足于国内研究又相比同类研究有所突破的理论成果。所设计的4个一级能力指标,16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的设计比以往同类研究更加详细、充实。更宜用于实际测评,在表述中也充分考虑了该条指标是否适用于考试测评。
2.发表了三篇核心论文,撰写了相关研究报告。论文分别是《职前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框架及评价研究》(发表于《考试研究》),《语文学科视野中的关键能力辨析》(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研究》(发表于《语文建设》)。课题针对近三十年语文教师能力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师范院校语文师范生展开的测试试卷,也分别形成了翔实详实的研究报告。
(二)实践成果
1.研究成果已经转化、落实为命题实践。在2018年以来总人数接近百万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考试中,切实发挥了遴选、考查、评价语文教师能力的积极作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研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会日益显著
2.课题面向5所师范院校1000余名语文师范生开展的教学能力评价研究,其结论已经被一些师范院校所采纳,并已用于改进语文师范教育教学的模式,当然更深刻的变革尚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相信本研究会成为其中有益的助力。
四、改进与完善
(一)本项课题研究是基于现有大纲要求的模块结构下的精细化能力方案,未来随着考试政策、考生群体、考试标准乃至大纲的调整和修订,命题思路和题型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过程将是持续进行的。
(二) 教师教育机构、教师资格考试、用人单位共同构成我国教师培养、准入、就业三位一体的。本次课题研究只涉及到了前两者,未来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并对已经通过考试的语文师范生进行入职后的跟踪调研,以完善研究结论。
(三)本次研究聚焦于中学学段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学段比如小学和中职学段的语文教师能力。
(四)根据对2018年下半年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试卷的分析结论,未来命题可尝试适当提高“学科知识”“教学设计”这两个模块的题量,来获得更高的测量信度。若综合考量作答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可只增加“学科知识”“教学设计”的客观题数量,或者减少这两部分客观题数量,增加主观题数量。
(五)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侧重运用量化的试卷测试,尚未深入到职前语文教师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课堂中去深入考查。课题组准备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申请新的课题进一步开展更贴近课堂教学实践的持续探究,以期加强研究结论的深刻性和外推性。
五、成果统计一览表